独特的瑶族刺绣艺术,是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变化积累形成的,是瑶族人民对长期的民族迁徙、与大自然的和生产生活的一种反映。它与瑶族的生活息息相关,不但具有装饰与实用价值,而且还是瑶族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。刘湘萍为瑶族人从小受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,希望通过大山给与自己的那份坚毅,,不懈地来到必背探寻另一个瑶寨的瑶族刺绣。
2015年3月,中国55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发第一人刘湘萍亲自来到乳源考察的第一天,听闻乳源瑶族自治县县委梁健介绍:乳源的百米瑶族刺绣—“瑶岭长歌”长卷将送去上海,作为上海世博会广东馆的两件民间工艺品之一展出,向世界展示瑶族刺绣的神奇和惊艳。刺绣长100米、宽1米,长卷展示了乳源过山瑶的历史起源、迁徙游耕、传统故事、山川风光及现代发展变化等内容,同时展出的还有一批瑶绣作品。
刘湘萍:瑶族刺绣具有传统的历史
据过山瑶《过山榜》载瑶人之“好五色衣裳”,瑶族刺绣历史渊源可追溯到瑶人之始祖盘王的传说。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《乳源县志》也记载:“猺(瑶)人男女或衣彩绣裙”。
相传古时候,评王将三公主许配给盘瓠为妻时,送斑衣一件以遮盘瓠之体、绣花带一条以缚其腰、绣花帕一幅以束其额、绣花裤一条以藏其股、绣花布一双以裹其胫。瑶人男女老少服饰无不“衣花尚绣”、“通身彩绣花边”大约即源于此。从古至今,乳源过山瑶的人用瑶族刺绣把服饰装饰得五彩斑斓。无论巾帽、襟领、胸背、腰带还是脚绑直至伞袋、挎包,都用刺绣配饰,显得花团锦簇、鲜艳夺目。
瑶族服饰从头到脚皆刺绣有五彩图案花纹,其图案取材于生活,如飞禽走兽、行云流水、山花野草、缠藤攀蔓,各种大自然的奇异景物,几乎都被融汇到瑶族妇女巧夺天工的刺绣之中。
据刘湘萍介绍:瑶族刺绣是瑶族女性文化的一个代言词,它展现了瑶族妇女的心灵手巧。
在瑶山,女孩10岁左右就向长辈学习刺绣,到十五六岁时已成为高手。在粤北瑶山盛传着这样一句趣语:“瑶族姑娘爱绣花,不会绣花找不到婆家。”话虽说得绝对,但足以说明瑶族妇女擅长刺绣艺术。
当地村民介绍,在乳源必背大村,有一位从王茶村嫁过来的瑶族女子。 她叫邓秀珍,据邓秀珍自己描述,她从13岁开始学瑶绣。她说,瑶家女子学瑶族刺绣一般没有人专门教,要靠自己从母亲、姐妹那里学,更多的是向同村的人学,有时间就去看别人是怎样绣的,特别是要学别人的花纹是怎样绣的。邓秀珍指着自己绣的袖子说,瑶族妇女的刺绣颇具特色,刺绣不是绣在布的正面而是。这种刺绣表面上看与现代的十字绣相似,但它的制作工艺绝不同于一般的十字绣。因为普通的十字绣可以在布的正面画好图形后再依样画葫芦,而瑶族妇女的刺绣不是先在布上或绫上画好才绣的,而是随着布纹的经纬、数着布格来下针绣的。瑶绣基本上没有图案草稿,而是想到那里绣到那里。
也许,在当地来说,邓秀珍代表了瑶族的新女性。她读过书,毕业后到过县城、广州及珠三角打工,这些经历,让她的视野更开阔、见识更广。但她一直将刺绣带在身边,一有空就绣。她说,自己身上的新娘嫁衣,就是自己刺绣的。婚后,先生外出打工,她留在家里干农活。刺绣,仍然是她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。
(中国55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发第一人刘湘萍)刘湘萍:刺绣代表了瑶族最高的艺术成就
瑶族人有自己的语言,却没有自己的文字,他们的历史大多靠瑶歌、瑶绣来记载。因此,瑶族刺绣充满着神秘,也充满魅力。它的每一个图案、每一种绣法,都蕴含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、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、一个充满美好想象的;一幅瑶绣,可能是瑶家的生活场景,也可能是瑶人对幸福生活的。据了解,瑶族妇女成家后,虽然现在很多活要干,但只要一有空闲,她们就会拿起刺绣绣出自己心中美好的愿望。平日,她们把刺绣所用的针、线和布料随身带上,无论劳动之余、山间放牧或闲在家中,常常针不离手,席地绣花。在离开乳源的上,刘湘萍还看到在边摆卖工艺品的绣娘们,也是针不离手,只要客人一离开,她们就一边聊天,一边继续自己手中的刺绣。
传统瑶族妇女一生与刺绣工艺伴随,她们运用瑶族刺绣工艺点缀服饰和日常生活用品,寄托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美的追求。当我们从他们的盛装、在他们的喜庆节日看到他们通过瑶绣来尽情展现,我们就会读懂,瑶族人的勇敢坚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