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两年,“追美剧”已然成为中国大城市年轻人一种新的潮流。网络同步发布引起的亲近感,使得美剧成为中国较前沿青年深入了解美国社会和文化的新窗口。
大学新闻与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长期研究影视文化,对影视业及中国的影视文化政策和社会心理有相当深刻的了解。在接受《南风窗》关于美剧在中国影响的采访中,他表示,美剧在艺术和商业等各方面都相当成熟,已经形成一个全球性的产业链条。对于国内影视业界来说,由于缺乏美剧产生的政策和社会文化,无法形成完整有效的产业链条,美剧能提供的,只是包括拍摄手法、情节等一些局部性的借鉴。所以,从社会和影视业界两方面来看,一定时期内,美剧对中国的影响都是有限的。
高质量产业链下的美剧
《南风窗》:请您评价一下美剧作为一种影视表达方式的主要特点。
尹鸿:美剧更多受到电影制作方式的影响,可谓成章的电影。从几个方面都可以看出这一特点。
首先是在题材上,与中国电视剧容易流于家长里短不同,美剧通常硬度比较高,包括、犯罪和公共事务等各种社会性题材,像《新闻编辑室》和《国土安全》等,都是对某个专业领域的深入探讨。
二是制作方式上,美剧的小产量使得它能制作精良。美剧一般是中等制作以上规模,许多都是10多集,产量较低,供给少,相对来说内容更紧凑,像许多国产剧,动辄40、50集,一天播放好几集,缺乏进行高质量打磨的条件。
中国一年要拍1.7万集电视剧。美剧的总产量要少得多,每年黄金时间段的美剧就是那么多部,几大电视网反复播放,还有一些非黄金时间段的肥皂剧什么的,但主流的美剧就是现在国内能同步看到的那些。
美剧的制作成本是国产电视剧无法比拟的,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一集。这种高投入使得他们能集中最好的人才和最好的设备,所以美剧单从外部形态上来看技术含量非常高。
三是美剧一般采取季播模式,边拍边播,片方会根据观众的反馈,随时调整剧情、演员阵容,对市场的反应非常灵敏。有一些即使质量不错,但市场反应不好,则可能停播。与美剧不同,国产剧要经过层层把关,拍摄前先要向报批,出片后送审,在观众看到之前,要过多道,与观众的互动性差。
形式也决定了美剧对内容品质和悬念的要求比一般日播剧更高。每周的剧情既要有相对的小逻辑,周与周之间又要有足够的悬念,剧情要够紧凑,不能注水。
四是注重品牌和产业链的培养。很多经典美剧播放多年,显示了美剧“打造品牌、长期经营”的思。精心打造一部电视剧吸引住观众,之后千方百计维持延长观众对这部戏的兴趣度,并根据观众的口味、演员的变更或是其他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,随时加入新的元素,而不影响其生产的连续性。
在美国,电视剧都是电视网订制的,虽然成本很高,但资金回收率也很高。一部热播剧在首播时就很容易收回成本,再包括二次播放,次级市场出售、海外发售和等等,很多收回资金的渠道。美剧从制作到已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