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泸州市江阳区,有一家根雕加工坊,这里有一群默默无闻的根雕艺人,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,把看似平常的“朽木”变成了活灵活现的艺术品。
学艺:耳濡目染 远赴福建学技术
走进这家根雕加工坊,浑身沾满木头屑的王世同正在精心雕刻一个树根。今年47岁的王世同,老家在古蔺。谈起与根雕结缘,王世同说主要是受父亲的影响。
“父亲是一名根雕师傅,我从小就在他身边耳濡目染,对根雕有一种说不出的好感。”22岁那年,王世同到根雕大省福建学习根雕制作,回忆在福建省的生活,他感慨良多。“刚到福建的时候,没有机会雕根雕,只能够到处去寻找木头,找到好的木头就动手洗干净,这个活一做就是一年半。之后慢慢就开始做雕刻,自己的技术也逐渐得到了提高。”
在福建生活期间,让王世同印象最为深刻的,是一件以红木为材料的作品。“主体是一个长城,一条巨龙盘在长城上,名字叫做‘群鹰会’。”就是这件作品,在当时获得了亚洲根雕比赛的一等,金500多万,“这在现在来说都是一笔钱不小的数目,更别说当时了。”
创业:回家创业 走过无数风雨
几年之后,学有所成的王世同带着一起学习根雕制作的师兄师姐来到泸州,开起了当时泸州一间较为大型的根雕加工坊。
“根雕贵在选材,七分天成,三分人工。找树根的原则是:枯瘦露透皱。越是形状怪异的树根,越能成为好的作品。”王世同说。刚开始创业的时候,条件十分艰苦,“其实那时候的压力非常大,投资进去的钱自己也不能能全部赚回来。”
为了找到好的树根,王世同和师兄们跑遍了崇山峻岭、沟沟壑壑,一周内连续外出几天。而大多的原料都要去赤水河畔寻找,一开始和师兄们一起,之后开始发动群众去找,给予他们一定的报酬。“记得有一次为了找木头一直饿着肚子,后来竟吃了八碗饭。”说到这里,王世同便大笑了起来。“有时候一些好木材会分散在悬崖边上,只要看到了大家就会非常激动,但是往往能看到却不容易得手。”于是王世同一行便想尽办法:用绳子吊,用工具把木头切开以减轻重量……
从事根雕 不会有干净的衣服
在王世同的加工坊内,记者见到根雕师傅们浑身的木屑,各种嘈杂的工具声萦绕在他们身边,而最刺耳的,莫过于打磨的电流声。而令人欣慰的,是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根雕或盘旋缠绕,或自然弯曲,或孑然而立,或巍然挺拔……本已枯死的树根,经过王世同和师兄们一番精雕细琢,变得有故事、有生命,刹那间便添了些许灵气。
“每天我们都是这样,大家只要在从事根雕加工,就不会有干净的衣服。”他说,制作根雕很辛苦,不仅要有耐心还得要有细心。
虽然累,但对根雕有着好感的王世同,在根雕之上走着:“看着一件件完成的作品,心里会有很大的成就感。”
价值:价值不一 几十到几万元不等
“将一个七枝八杈的树根加工成一件颇具美感的根雕艺术作品,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”王世同说,一件根雕艺术作品的诞生,从遇到合适的根体开始。
选材完毕,敲定好主题后,便进入创作流程。创作时,如何巧妙利用根体的自然形态,使天然的因素得以保存,再经过雕刻成型、打磨着色、生漆等工序,一件根雕艺术作品才算完成。
“制作一件根雕,每一个工序都要求细心。做毛坯是根雕工序中最重要的步骤,要根据树根自然形态美来创作作品的大致轮廓,这点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根雕作品的成败。”对于已经是老手的王世同来说,制作一件好的根雕作品不是问题,不过这还需要时间的堆砌。“雕一件好的作品,往往需要大量时间。”他告诉记者,做一件小型的根雕大概就三十天左右,而大型的作品花费的时间则更久。“我回到泸州雕刻过一件作品,花了两年多的时间,现在这个根雕在泸县云龙的一个酒厂里。”
在王世同的加工坊里,一年的根雕产量大大小小约有一百多件。而作品的价值也从几十元到几万元不等。值得一提的是,一件用红豆杉雕刻的根雕,目前已经被重庆三峡博物馆收藏。
未来:希望将奇石文化和根雕结合
在业余时间,王世同也会与盆景根艺协会和商会的一起交流技术。他说,泸州喜欢根雕的人还是相当多的,不过只有自己是在爱好的前提下把根雕当成一个职业。“根雕创作是一门艺术,懂得艺术欣赏还要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才会购买,用于收藏和观赏。不过也有一些人是买来做生意,大多运往成都和重庆。”王世同说。
如今,愿意学习这门技术的人已经不多,但对于根雕技术的传承,王世同并不担心。“根雕艺术会一直传承下去,因为它有商业价值,也有欣赏价值。”
在王世同近30年的根雕生涯中,他觉得,“根雕艺术,就是让‘烂树根’重获新生,展现价值。”在他心里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望,他说泸州奇石众多,他希望将泸州的奇石文化与根雕文化结合起来,把他打造成一个泸州的特色品牌。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刘丹 摄影报道
几种雕塑类型
竹雕:
竹雕,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,所以竹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。竹雕也称竹刻,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,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。竹雕成为一种艺术,自六朝始,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,并受到喜爱。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,雕刻技艺的精湛超越了前代,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。雕刻的方法主要有阴线、阳刻、透雕等。
贝雕:
贝壳的种类很多,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,色彩和纹理也很美丽,有的还是很妙的反光体。贝雕就是选用这些有色贝壳,巧用其天然色泽和纹理、形状,经剪取、车磨、抛光、堆砌、粘贴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贴、半浮雕、镶嵌、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品。贝雕巧妙的将人与海结合起来,贝雕是海的绮丽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,具有贝壳的自然美、雕塑的技法美和国画的格调美。自古而来记载着人与海的故事,传达着人们对美好明天向往和期待。
泥塑:
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。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。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、陶羊;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、泥羊头等,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。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,能够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,博得的喜受。在明清以后,民间彩塑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,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“泥人张”和无锡的惠山泥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