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联系我们
  • 地址: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
  • 电话:159116031100
  • 传真:027-68834628
  • 邮箱:mmheng@foxmail.com
  • 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- 木雕工艺
  • 图文:潜江木雕:刀间游走的文化守望
  •   湖北日报讯 图为:木雕工具

      图为:关治香新创作的《章华古韵》

      图为:关治香雕刻的狮子

      图为:清代潜江木雕衣箱上的精美雕刻(局部)

      文/记者 韩晓玲 图/记者 曲河

      骄阳下,一垄蝉鸣,枝头的树叶已烤得有些卷曲。

      我们来到潜江市竹根滩镇丁湖村3组时,关治香老人正在家里雕刻,未见倦态。他乐呵呵地说:“莫看我78岁了,眼睛还尖得很啊。雕起来,一点不觉得累。”

      人称“关师傅”的关治香,是潜江木雕的省级传承人。他手里雕着的新作品《章华古韵》,灵感来自于潜江的章华台遗址:远处,云朵在树间萦绕,巍峨,亭台错落;近处,丛菊吐蕊,一位仕女若有所思地抚琴。

      他告诉我们,由于花瓣很费工,一小丛菊花得细致地雕上3天;仕女也花了整整3天。要完成这幅作品,前前后后大概得15天。

      小方桌上,堆了几十把大小、形状各异的刀凿。关治香说,每把刀凿的作用都不一样,在雕刻过程中,需要不断更换。

      他熟练地行刀运凿,为我们演示简单雕花:挑中一把大小合适的圆凿,直立在木板上,一边用打锤敲击,一边移动,凿出花朵的大致形状;换上一把斜凿,寥寥几笔,一朵阴刻的花便呼之欲出;再换成立凿,勾勒出枝叶的线条;手执麻钉打出花芯,再用圆凿沿圈凿刻,使花芯凸显,具有立体感……

      洋溢着江汉平原民俗风情的潜江木雕,在明清时期已十分流行。清末至,木雕师傅遍布潜江境内,竹根滩、杨市、渔洋、龙湾等地都有手艺高超的匠人。大至梁、枋、斗拱、檩等建筑装饰,小至家具、摆件、神像,那时,木雕艺术一直渗透在潜江人的生活中。

      潜江木雕素有“三分选材七分雕”之说,材质并不讲究名贵,多选用本土常见的杉木、杨木、柳木、槐木等;雕工上,则形成了古拙、简练、朴实的艺术风格。木雕的题材也很广泛,历史故事、戏曲人物、传说、自然风光、农事桑麻、生活场景等,都能成为表达对象。

      然而在岁月的风风雨雨中,潜江木雕着。

      手握雕刀的匠人群体,急剧萎缩。竹根滩镇文化站办公室主任罗安平叹惜地说,随着一些老匠人相继离世,全镇会木雕手艺的人越来越少。目前还剩下8人,其实只是两家人,即78岁的关治香、70岁的彭成绪,以及两家的子女们。

      当气派的小楼房取代了雕梁飞檐的老房子,现代的席梦思代替了传统的“滴水雕花床”,木雕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。只有那些散落在民间的“老物件”,默默地述说着潜江木雕曾经的辉煌。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至今津津乐道,以前哪家哪户有喜事时,为了打一张精致的花床,争相延请手艺好的匠人,有酒有肉地款待,一张床的工时一般得一个月。

      而关治香仍在坚守,继续雕刻着富贵、祥瑞、寿禄的美好愿望。尽管,他也住上了三层楼的小楼房,睡上了软软的席梦思。

      刀凿之间,这种文化守望是朴素的。在关治香看来,自己守住的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手艺,是凝聚着生活情感的家族记忆。他眷恋而不失骄傲地说:“这门手艺,已经传了五代人。”

      院子一隅辟作关治香的工作间,堆满了木材、锯、刨、颜料等。四扇残旧的雕花柜门格外引人瞩目,雕刻着春牡、夏莲、秋菊、冬梅,还有八仙传说和渔樵耕读的人物形象,很是精美。

      “这是我父亲关贤德在二十五年雕的。那时还没油漆,所以用红土刷的颜色。你们看,人物表情这么生动,蛮要功夫雕啊。”关治香谈起父亲的手艺,满是钦佩之情。他带着我们走进三楼的小仓库,里面还保存着滴水雕花床的部分构件,双凤朝阳、福禄寿禧等图案富丽精致。这也是他父亲的作品。

      关治香半是惋惜半是庆幸地说,很多木雕都在“破四旧”中付之一炬。只有少数构件被他们藏在“杂窝子”(堆柴火的地方),因此逃过一劫。

      这门手艺活儿让关治香颇为自豪。他很乐于展示自己在不同年龄段的作品,以及各种记载着不同荣誉的照片、证书。他几次提到,1992年,自己精心雕刻制作了一张“滴水雕花床”,反响不俗,后来被潜江博物馆收藏。

      现在,关治香时常还会接到一些木雕的活儿。能发挥手艺,又能挣钱,他挺满意。可惜,传承了手艺的几个子女并不上心,因为有更赚钱的活计。其中手艺最好的大儿子,“平时帮人装水电,闲的时候才会雕一下”。

币安app官网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