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地址: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
- 电话:159116031100
- 传真:027-68834628
- 邮箱:mmheng@foxmail.com

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- 工艺品制作
- 引言
泸州市是南部一个中等范围的城市,一个时代以来,市的房地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,房地产在经济跟社会生涯中的位置跟作用日益主要。剖析泸州的房地产市场局势,能够懂得西部同类型城市房地工业的根本特色。
一、泸州房地产市场现状
城镇居民住房前提有宏大改良,但仍有较大需要
据统计,2005年,全市城镇人均面积10平方米,比1978年的3.26平方米增加了6.74平方米,住房成套率由1992年的37.4%增加到了1999年的65%。但总的说来,居民住房状态与全国、全省相比还有伟大差距。1999年,全年仍有危房面积
3.5万平方米,城镇居民缺房户6722户,城市现有平房住宅
173.36万平方米。占有关材料显示,全市城镇人均栖身面积与全国相比低一倍左右,与全省相比低l.4平方米。现有城镇居民事实和潜在需求宏大。
住房轨制改造全面推动,住房社会化、商品化的前提基础成熟
截止2005年6月,全市公有住房272万平方米,按房改政策已出卖217.8万平方米。同意房改房上市2.48万平方米。住房租售价钱比进一步和谐,2000年房钱尺度达到了双职工家庭收入的10.81%,新居到达了14.4%,均到达了国度和省政府提出的10-15%的请求。
房地产开发投资疾速安稳增加,商品住宅价钱安稳回升
2000年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5.3。在线调查平台,力争给您带来更佳的用户体验。2亿元,为1992年的10.23倍,平均增加率44.23%,施工面积为167.7万平方米,比92年增长2.86倍,年均增添35.7%。92年至2000年,累计竣工面积为330.6万平方米(含拆迁安顿用房),累计销售237.81万平方米,产销保持均衡。至2001年7月,空置房为3.66万平方米,且多为楼层、环境、地位不佳的住房。
92年以来,全市商品住宅价格基础坚持均衡回升趋势,不呈现大幅稳定。目前一般商品住宅价格为800-1500元/平方米,近十年间增幅为300-800元/平方米,与全省其它同类型城市比拟平均低100-300元/平方米。
土地供给进一步标准,招商引资工作失掉进展
以往,房地产开发用地多为开发商自行疏散征用,或彼此间转让取得。市委、市政府作出了政府完整把持土地一级市场的决议,加大了对土地供给的调控力度。为适应实行西部大开发策略的须要,增强了房地产招商引资工作,已敲定数宗大型房地产开发名目,并接踵实行,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更增加了外来因素。
二、房地产市场发展存在的重要问题
房地产市场导向不够明白,商品房开发本钱偏高
如从前对土地一级市场实际上未垄断,土地与计划连接差,招投标机制不健全。在小区建设、有形市场建设等方面缺少明白的计划,到目前为止尚未建成一个10万平方米以上的小区,单个市场的规模也较小。这个问标题前已引起市委、市政府的器重,接踵出台了有关政策,加大了调控领导力度,逐渐造成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大环境。
泸州市商品房售价与相邻地域相比并不高,主要是售价与成本之间的绝对利润空间小。主要起因一是政府、行业部分应投入的水、电、气、绿化、公共设施等配套打入成本;二是征地拆迁成本高,与周边中小城市比拟综地成本偏高;三是土地市场的管理不够严厉,开发商和有的单位炒买炒卖,进步了用地本钱。
房地产融资范围小,房地产开发企业素质不高
一是金融贷款资源应用差。据银行供给的数据,全市金融机构的存贷差为50亿元左右。银行贷款在房地产开发资金起源中所占比例为32.45%。因无置业担保公司承当危险,银行未大面积向居民按揭贷款。二是引进当地投资少,我市目前引进的十余个本地投资名目,已投入资金不足3亿元。
重要是数目多、规模小、实力不强、信用差,尚未构成粗放化、规模化经营。全市开发企业86家,市区72家,均匀注册资金仅有700余万元,无一家一级资质企业。企业在开发经营进程中往往不留神本身形象品牌的建立,产品品德、经营信用不高,企业发展缺少活气。
房改相干环节不配套
一是房改房上市须原产权单位盖章和房改部分审批,必定水平上克制了房改房上市和三级市场活泼。二是住房公积金治理核心与房改办公设,住房公积金治理、应用与房改政策脱节,职工对本人的公积金归集、应用、审批不明白,不能及时用于新居、维修补贴,加上住房补助未到位,必定水平上减弱了个人买房支付才能。
三、将来房地产市场发展远景猜测
市人口预计达到480万人,其中非农业人口将达到
120万人,比目前增长50万人左右,绝大多数将流向市区栖身。将来10年中,对住宅的实践需求量平均在80万平方米以上。
经济发展和收入程度的进步,实际购置力将一直加强,住宅的有效需求量将增添。200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安排收入6324元,人均住房花费为709元,人均寓居面积为10平方米。今后10年市区均匀住宅的有效需要量将大于实践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