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日,由特区援建的川港康复中心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正式启用。该中心是特别行政区援建四川灾后重建的首批项目,与四川省人民医院科技大楼合建而成。中心于2009年6月开建,耗时4年于今年2月底竣工。大楼竣工后将主要承担医院康复门诊、康复治疗以及康复训练等工作,并设有康复病床300张,地下室残疾人专用停车位50个。
从昨天开始,川港康复中心部分康复病房正式启用,省医院109位康复科病人全体迁入。据省医院负责人介绍,川港康复中心与省医院科技大楼合建,此次康复中心“搬家”也是全院经过充分准备,赶在汶川地震五周年之际投入使用。目前,川港康复中心已启用了三层康复病房,由于充分的后勤保障,昨日的搬家过程非常顺利。
现场特写>>>
“5·12”五周年 仍在延续
虽然那一场灾难已经离我们远去,但一些记忆仍深藏我们脑海。在即将迎来“5·12”汶川大地震五周年的时候,省医院109位康复科病人全体迁入全新竣工的川港康复中心。在他们中,有3位“5·12”地震伤员在住院治疗5年后搬入这个“新家”,感念这分温情,幸福与的表情写在他们的脸上。
一幅十字绣
3年了没有机会送给他
上午8点,39岁的任先俊早早地起床自己在旧病房的衣物。她是北川陈家坝人,汶川地震那年她双下肢瘫痪,痛失丈夫和还在读书的大女儿。坐在轮椅上,看着周围的热心人帮她打包什物,她微微红了眼眶。“没有想到,在这里一住就是5年。”说起自己最宝贵的东西,她向记者展示了一幅十字绣,写着“家和万事兴”字的背后绣着象征吉祥富贵的牡丹。任先俊说,这幅十字绣她绣了近半年时间,基本上是躺在病床上完成的。“这幅画3年前我就绣好了,要送给我的何茂华。”回忆自己受伤到康复的经历,任先俊说她要感谢太多人,而何茂华在她最痛苦最的时候给予她最多支持,还帮助她的小儿子重新找到学校。
上午9点过,任先俊来到自己的“新家”,川港康复中心9楼康复病房。新的病房基本都是以两至三人小单间形式,更加明亮和宽敞。在任先俊看来,如今一切都让她很开心很知足,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早点康复回家,尽快把自己保存了3年的十字绣送给她的。
搬新“房”却流泪
已把医院当自己家
搬新病房,有人开心,有人却落泪。侯莉是昨天在场的另一位地震伤员。在地震中,她失去了所有亲人,受伤后被送到省人民医院,之后就一直住在康复中心,以此为家。昨天搬家的时候,医生都忙里忙外,她一个人坐在新病床旁偷偷抹着眼泪。“不习惯,不想搬。”她告诉记者,自己对老病区有了感情,那里虽然条件不好,但医生和病人隔得近。病房人多但是好热闹。正说着,省医院康复科副主任护师刘昌桃走了进来安慰她“有啥子不高兴的,我们都在,刘妈一直陪到你。”而侯莉更是激动得说不出话,只简单道出:“5年了,谢谢你们。”刘昌桃表示,5年时间已经让医护人员和康复患者建立了深厚感情,特别是地震伤员,不仅是身体上的康复,心理上的依赖也十分明显。“每个病人换了新都会有适应期,我们也会在护理上做好充分准备,让患者平稳过渡。”本报记者 付启 实习记者 杨天 摄影
(原标题:川港康复中心昨日正式启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