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联系我们
  • 地址: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
  • 电话:159116031100
  • 传真:027-68834628
  • 邮箱:mmheng@foxmail.com
  • 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- 刺绣工艺
  • 这些天正在举办的“绣苑四绝精品展”让人惊喜感佩却也再一次将刺绣工艺的传承危机摆到了聚光灯下2013-1-19
  •   “天哪,这幅画上的印章是用头发丝绣出来的!”“瞧这件绒绣,远看真像油画!”“徐悲鸿的奔马图,顾绣的版本好像不输给原作嘛!”……

      这些天,汇集了200余件发绣、绒绣、顾绣、麦秸绣的“绣苑四绝精品展”亮相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馆,吸引来众多参观者。人们打量着一件件绣品,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对刺绣这种中国传统的手工艺,熟悉;对其中的种种精妙,却还陌生。

      这一次集中亮相,也把刺绣的传承危机摆到了聚光灯下:在发绣的起源地苏州,眼下仅有1人还在;上海的绒绣工艺师平均年龄已是55岁;如今在做顾绣的专业人员不超过20位。

      发绣,用人发代替丝线

      发绣,就是用人的头发代替丝线,绣制出的字画风格雅洁,犹如国画中的白描。据史料记载,发绣起源于唐朝,迄今发现的最早作品是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的《东方塑像》,相传为南宋赵构之妃刘安所绣。

      令人忧心的是,这一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老艺术,正面临严峻的传承难题。2005年,江苏省派人到发绣的发源地苏州调研,结果发现,偌大一个苏州就1人还在做发绣,她叫周莹华。

      “工艺实在太复杂了!”周莹华这样感叹。发绣选用的头发,必须是“原发”,不能烫过、染过烫染过的头发发质受损容易断裂;长短也有讲究,要35厘米左右,太短不行,太长了绣起来不方便;就算是同一个人的头发,也不是根根能用,要仔细挑选,先用眼睛看,再用手摸,一根根挑出来。然后,还得给选中的头发分色、软化、退脂。经过这么好一番“”,用作绣线的头发方能不霉、不烂、不蛀、不褪色。

      2009年,一幅长达12.25米的发绣长卷《姑苏繁华图》在地区展出,引起巨大轰动。这是周莹华领着10位绣娘整整3年“眼累、手酸、心乏”的劳作。

      繁复的工艺成就了发绣独特的魅力,却也让人望而生畏,当年就难“普及”,如今更难传承。

      不过,“传承难”并非独特的发绣的独特难题,大多数别的刺绣工艺品种一样尴尬。入选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”的绒绣有着独特的呈现效果,被誉称为“东方的油画”,然而,在上海,如今还在做绒绣的专业人员,年龄最大的70岁,最“小”也已49岁了。顾绣,这个唯一以家族姓氏冠名的绣艺流派,在400多年历史上几度遇到传承危机,眼下依旧后继乏人……

      “80后绣娘”自创麦秸绣

      能不能多招些徒弟?回答是:“要招到肯坐冷板凳又有的好苗子,谈何容易!”

      顾绣的市级传承人钱月芳说:“尽管不太可能要求绣娘像韩希孟那样也是女画家,但美术功底是必须要有的。”她忆起自己当年学绣艺,第一课就是写生,窗台上摆着荷花和西瓜,一群女学生画着画着,笑闹成了一片……从写生、绣简单的花草到把技巧练得纯熟,至少要3年;但要说到艺术情怀和,那不是学校、工厂和工作室能教的。

      2002年,钱月芳招了27个学生,把全副精力放在传授、传承上。她自己的作品,只能白天配好色,晚上再挤时间绣。为了把这些孩子留住,她一次次向领导要求给她们涨工资,到后来,学生的工资比她都高了,最终也只留下8个。

      “刺绣工艺要求高,赚钱苦、来钱慢,现在有几个年轻人肯干!”周莹华坦言,连自己的女儿也没能传承发绣。眼下,她正试图培养一个国画系毕业的学生,但未来到底会怎样,心里没底。

      “没有十二分的热爱,是不下来的。”本次参展的唯一一位“80后绣娘”叫姚懿佳,本科读的是东华大学服装设计系,在学服装工艺时喜欢上了刺绣,后来又将秸秆画工艺与之融合,自创了麦秸绣。毕业后,姚懿佳下决心暂时不工作,跑到苏州刺绣,一学一年;每天穿针引线,寂寞得很,又不时耳闻同学在职场上的突破,她也犹豫过:我是不是很傻?走这条对不对?能不能做出点名堂来?关键时刻,是父母给了她支持:“你还年轻,输得起,实在不行了再去找工作……”靠家里接济了3年,她终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。单靠做麦秸绣维持不了生计,但小姑娘颇有经营头脑,招来一批人干起副业,小日子过得还算滋润。目睹刺绣工艺的现状,她早早地为麦秸绣的将来做着打算:“再学习研究20年吧,之后我就办班招学生,把精力放在传承上。” 本报记者 李婷

币安app官网下载